上外+”多语种国际传播品牌建设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10-13浏览次数:16

围绕助力提升海城市国际传播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14年起积极创建“上外+”——高校城市联合命名的国际传播品牌@SISUShanghai,实施国际传播影响力工程,立足“全球性叙事、多模态叙事、跨文化叙事”三大叙事优势,培育“Z世代”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协同打造“多语种+互联网”中外师生国际传播共同体。 

上外立足教育部融媒体试点工作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框架,围绕服务提升上海城市国际传播能力,以外语学科赋能构建“国际传播+N”融通模式,在大外宣时代主动发挥高校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优势、渠道资源和人才强项,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上海城市精神,积极打造高校国际传播融媒高地,在提升全球话语和全球叙事能力方面展开前沿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上外发挥高校在构建全球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多语种门户网站群和“Glocal”Affairs英文时评网,联动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LinkedIn和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凸显不同传播载体的多模态优势,在原创多语种评论互动和多模态融媒体产品译制等方面展开跨语种尝试。同时,研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查询平台”等数据资源,语料库技术赋能彰显高校学术传播特色;立足国际期刊,建立非英语国家国际传播学术共同体。


(一)围绕一个核心传播品牌

创建“上外+上海”——高校城市联合命名的“@SISUShanghai”国际传播品牌体系,将高校话语优势与城市外宣需求紧密结合,设置矩阵化品牌话题标签。

(二)组建Gen Z 中外师生团队

以上外“西索通讯社”为主体的融媒体学生采编团队、以“多语种网络育人平台”为主体的多语种编译团队、以“区域国别外宣”为主体的学者评论团队,探索“Z时代”青年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实践可能,着重发挥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母语叙事能力。

(三)发挥三种多语叙事优势

全球性叙事:深化上外多语种门户网站群建设,中外师生用所学所教不同语言,将中国故事纳入世界故事中讲述,凸显中外人文交流亮点;创设Glocal Affairs外文时评网,打造区域国别外宣特色,实现全球主要大国、核心区域和关键小国全覆盖,提升传播分众性和精准性。

上外推出国别区域国际传播时评网站Glocal Affairs

多模态叙事:联动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LinkedIn和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在原创多语种评论互动和融媒体产品译制等方面展开前沿性尝试,综合运用直播、视频、长图等多模态传播形式协同发力,结合话题标签、表情包、图片和短视频等多元化的符号呈现,提升全球叙事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融文化叙事:推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编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多语版对照学习读物,升级1对28个语种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语料库3.0版,以语料库技术赋能中国故事国际讲述,推动当代中国形象的学理研究和国际传播。与《新民晚报》合作推出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多语译介项目,展现中国新时代的成就和变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大外宣”时代主动发挥高校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优势、专业特长和人才强项。2022年,上外2个项目入选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7个项目荣获上海城市国际传播最高奖“银鸽奖”,涵盖最佳视频奖、最佳活动/案例奖、活动/案例优胜奖等三个大类。

上外创设的全国高校首家多语种网站群(28个语种),累计发表8500余篇文章,得到国家领导人专文批示。2022年共发布28个语种原创和编译文章1194篇,海外社交媒体总粉丝数逾 6.4 万,总阅读数97.1万,互动量3.7万。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上外与《人民日报》合作译制多语种版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12个语种),微博话题#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12种外语版本#总阅读数达到2.6亿次,获得国内外高度关注,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以此为基础,上外还陆续译制中国国际形象网宣片《PRC》和金砖国家形象网宣片《BRICS》多语种版,取得海外传播实效。

进博会举办期间,上外与上海市外宣办合作开展企业国际传播,开展“上海故事、国际表达”企业全球传播案例征集活动,发布“在上海,为全球”全球传播企业案例最佳实践榜。上外学者在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际形象与影响力报告》,获《人民日报》报道。

上外青年国际传播项目“云上非遗”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多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平台,策划推出多语种系列非遗宣传片、研发上线多语种系列非遗线上课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认可。从松江到上海,从上海辐射全球,项目成果作为13家海外孔子学院的跨文化课程资源,外国学生观看量总计超10万余次,创南美洲中国非遗课程参与人数之最,带动中文选课增长率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