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来自尼日利亚的CHINEMEREM NORA NNEAMAKA UMEOKWUEGBU(中文名:沈诺兰)同学做客《中国日报》栏目《少年会客厅》,从国际学生的视角讲述中国如何创造“绿色奇迹”,并发表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看法。
当被问到“What is Chinese modernization?” ,
诺兰回答“I defin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same way I define globalization, which is inclusiveness. That is the one thing that makes Chinese modernization stand out.”
事实上,诺兰从2021年入读上海外国语大学,就深深爱上了上海这座城市与国际化的上外校园,如今,担任上外国际学生联合会主席的她,正积极参与各类校内外活动,融通中外讲述国际学生眼里的中国故事。
在尼日利亚南部小城的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校园内,有一个孔子学院办公室,Nora和她的朋友经过的时候往里面探了下,看到有人在学汉语,她跟中国的奇妙缘分从此开启。
这一年是2016年,正在读微生物专业的她已步入大三。一开始她抱着好奇的心态学汉语,孔子学院的老师给她起名叫“月兰”。聪明的月兰学汉语学得还不赖,两年之后就拿到了HSK5级证书。到了大四那年,身边的同学都参加工作了,而在月兰心里萌生了想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闯荡的想法,妈妈则建议她去英国或加拿大读硕士。学了两年汉语的月兰更向往去中国留学。没有资金的支持怎么办呢?先工作吧!毕业后,月兰在一家医药公司做总经理翻译兼人事,也是在那里认识了一个中国朋友。朋友打趣道,月兰这个名字太“土”了,不如叫“诺兰”吧,诺是承诺的诺,和Nora正好是谐音。
2019年秋,诺兰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国,在青岛求学。海洋大学就坐落在海边。“每天都能看到海真是件幸福的事儿”,诺兰说。很快,老师发现了诺兰善于沟通、勇于担当的特点,让她帮助新生适应中国生活。那时候虽然没有学生会,但其实她做了学生会的工作,迎新活动、志愿者、晚会活动都是她参与策划的。
到了研究生第二年,一方面她在尼日利亚的朋友邀请她去上海看看,一方面她也不满足于毕业后回国。“在和其他国家留学生的沟通中,我越来越确定,我想要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发展。”诺兰说,“我想读国际关系作为我的第二个硕士。”
诺兰是个有想法就脚踏实地去做的人。利用假期,她来上海找朋友玩,她发现,和在青岛不同的是,没有人向她投来“过于友好”的目光,也没有人额外关注她,她呼吸到的是自在的空气。“在青岛,我一般都是打车出门,不是因为我很有钱,而是我不喜欢被人过多地关注,在上海,朋友和我打赌,就算我骑自行车也没有人CARE我,果不其然,我们骑车绕外滩走,压根没有人多看我一眼。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兴奋!” 为什么选择成为一个西索儿呢?“听说上外有很多留学生,国际关系又是上外比较厉害的专业,所以我打算来上外读第二个硕士。”
进入上外国际学生联合会后,诺兰的领导力崭露头角。大家推举她为学生会主席,当有任务的时候,她会召集部长们开会,介绍并分解任务,然后让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把大家的想法记录下来。等他们说完后,她再总结,然后表达她的想法,最终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去落地。
偶尔也会有队员掉链子的时候。“他们跟我抱怨学习任务重,没时间做学生会的事情,也会有队员开会迟到的情况。这时我会单独找他,跟他沟通,是否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到的。对于开会迟到的人,第一次我不说,第二次我就会当众提醒,然后私下里再去沟通。大家都是自愿来到学生会的,每个人都有学习压力,我希望他们都能把它当作一个家,而不是负担。”
从尼日利亚到中国,从微生物学到国际关系,她似乎有点“爱折腾”。坚韧、独立、脚踏实地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不管别人的想法与自己走的路有多么不一致,那一点都不重要,因为生活是自己的。
在新学期的学生会招新会上,她对新入学的国际学子们说,诺兰想对大家说:在跨文化的新环境,记得一定要用心感受,理解这里的文化,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