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13-01-06 浏览次数: 662

上外委[2006]22                                                                                                                                                                  签发人:吴友富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的

实施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按照校党委提出的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现就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等学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等根本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要求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要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的精神,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础在于大力推进课程所依托的、我国特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抓住机遇,努力建设好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硕士点

3、中央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中宣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发展的领导和规划。要抓住这个重要机遇,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硕士点建设为龙头,力争在3—5年内建设巩固一个,再申报发展一两个,进而带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4、在最近2年内建设好、巩固好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

1)社科部应在20069月前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确保2007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展开。要从国家的需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研究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课程设置和考试招生等各项具体事宜。

2)要以社科部为主体,在充分发挥社科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院、系、部、所的学术合作,努力建设社会转型和思想理论教育国际化人才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建设国际比较等体现上外特色的专业研究方向。

3)要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和教师的同时,为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水平和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做出新贡献。

5、在建设和巩固现有硕士点的基础上,力争在2—5年内,进一步申报其他能体现上外特色和优势的、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硕士点。

1)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学科专业研究,加强与外国社会问题、国外社会政治思想和外国执政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学术合作。探索联合申报和共同完成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的途径。

2)社科部要在学校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精心整合我校相关科研成果、教学科研队伍的优势资源,在条件相对成熟时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点。

6、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硕士点的建设和发展,同社科部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骨干梯队建设、教师职务职称的评聘紧密结合起来。要逐步形成一套与学科建设相配套的本科新专业开发、教学科研管理、存量资源配置和人事奖惩制度。在硕士点建设中,根据需要建立规范标准,大胆探索设岗设薪、低职高聘、破格提拔等人事改革措施。

三、坚持培养与引进两手抓,造就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

7、研究制订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资格,严把准入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强化法制意识和创新意识,爱岗敬业,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在考核中政治业务不合格的,不能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8、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待遇。学校为社科部教师每人订阅一份《新华每日电讯》。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及时向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考察制度化,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每年组织一次考察,费用列入学校预算。社科部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根据国内外形势,确定考察主题,精心选择好考察的地点和内容,考察后提交考察报告,并作为案例进行教学。

9、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攻读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博士、硕士学位。要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教党委的要求,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各级的思想业务培训。学校承担教师进修培训经费并在工作安排等方面予以支持。

10、要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关于学科强校、人才强校的战略,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物色更多国内知名、上海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社科部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需要,调查研究,确定引进人才的学科专业方向以及相应的高级专家、学者名单,为学校人事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信息。学校鼓励社科部与兄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单位通过教授互聘,优势互补,优化队伍。

11、要在培养和引进的基础上,改善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学科研队伍的结构。要加强党的建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的中共党员比例保持在75%。要经过努力,到2008年社科部教师总数中的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40%,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90%。学校在职务聘任方面将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植。

四、积极支持和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12、学校支持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采取各种措施,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3、参照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金项目申报办法,在学校年度科研、出版项目基金中设立5%比例或追加马克思主义学科科研、著作出版的专项资金。由宣传部、社科部负责课题征集、招标,科研处组织评审,加大对我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队伍及其研究成果的扶植力度。

14、学校支持社科部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公布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核心刊物的联系,为我校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开辟展示平台,形成科研成果发表与学术评价体系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的机制。

15、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不定期地召开各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学术论文集。科研处、社科部要共同研究,落实措施,加强学术会议的规划,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五、加强领导,提高和改善学科队伍建设的工作条件

16、为加强对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思政课指导委)负责对学校各部门和社科部等进行宏观指导和检查监督,提高和改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所必需的经费、设备等工作条件。

17、重新核定社科部行政包干经费。

1)从2006年起,根据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确定社科部行政包干经费。其中用于本科生教育任务的包干经费,按照学校规定的每门课程生均额度标准,社科部与其他承担本科生公共课教学任务的院系享受同等待遇。并在重新核定的基数上实现年均10%的递增。

2)用于学科、硕士点课程建设任务(包括从硕士点申报批准到研究生招生入学阶段的前期建设)的包干经费,2006年一次性投入10万元,以后根据教学工作和发展需要核发足额经费。

3)设立专项基金10万元,用于社科部教师组织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18、加大马克思主义学科图书采购经费投入。学校增加图书馆预算,新增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图书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每年1万元。社科部提供书目,图书馆采购、优先编目,在社科部资料室上架。

19、改善社科部办公条件。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教学科研用房,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前在大连西路校区为社科部增配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资料室等办公用房及相应的家具设备等。

 

中共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

20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