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委[2012]23号 签发人:王静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互联网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4号)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和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的意见》(教党[2011]32号)、《中共中央办公室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中办发[2007]16号)、《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本市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沪委办发[2007]3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教电[2007]399号),结合我校实际,兹对《中共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信息管理的实施意见》(上外委[2006]26号)修订,制订本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校园互联网建设与管理的形势与挑战
1.形势与挑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剧了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网络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形势更加严峻;互联网新媒体、新应用的不断涌现使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挑战;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使高校舆论引导、突发性事件处理等安全稳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2.存在的问题。学校互联网建设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工作队伍不完备;能力水平不够高;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逐步理顺加强和改进校园互联网建设与管理的任务与机制
3.明确任务。健全校园互联网建设与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繁荣校园网络文化,构建师生网络精神家园;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加强校园互联网基础管理,确保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
4.完善领导。将原“校园网管理领导小组”更名为“校园互联网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调整校园网管理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分别由分管宣传工作党委副书记和分管信息化建设副校长担任,小组成员包括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信息技术中心、保卫武装部等部门负责人,形成党委领导负责、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指导学校互联网建设与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有:制定学校互联网基础建设管理和互联网内容建设管理的长短期规划;统筹协调学校互联网基础建设管理和互联网内容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5.健全机构。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网信办作为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不另设新的机构,参照中央和上海市做法,在党委宣传部加挂网信办牌子,明确主管部长,设置专人专岗。网信办承担四大工作职能:校园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与管理(含各二级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和督导)、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搜集分析研判和网络舆论引导、互联网基础建设与管理(主要指安全管理)。
6.分级管理。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原则,校内党政职能部门、教学院系、学术研究机构(研究院、所、中心)、共青妇组织、学校其他隶属机构的党务负责人为本单位互联网建设与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各单位互联网建设与管理工作与网信办实行业务对接,形成校、院系(部门、群团组织等)二级管理体制。学生社团等的校园互联网络建设与管理由团委指导。
7.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校园互联网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工作会议。网信办负责校园互联网建设与管理规划的实施,二级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指导与督导,组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业务指导,开展日常工作协调;党办、校办负责网上重大涉稳事件的处理,安全管理的协调;党委宣传部负责网络文化建设,网络舆情搜集分析研判,网络舆论引导,师生网络素养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网上引导和网下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硬件服务、网络安全和技术保障;保卫武装部负责校园安全事件保障、应急事件现场处理。
8.确保投入。设立互联网建设与管理专项工作经费,由网信办统一支配,纳入当年经费预算,专款专用。在工作场地、人员配备等方面切实保障。
9.监督指导。定期对学校各级网络建设与管理进行评估,对工作出色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到位及引发严重后果的单位和领导实行问责。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与管理
10.加强域名和IP管理。校园互联网域名的申请和使用必须经网信办审核、登记和备案,校园互联网站必须使用本校一级域名;查处违法违规校园互联网域名,防止非法域名跳转。严格落实IP地址备案管理规定,规范IP地址资源申请、分配和备案管理,校内IP地址不得租借给校外使用。
11.强化校园互联网站审批管理。校园二级网站顺严格按“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网二级网站管理规范”(上外办〔2012〕34号)进行建设和管理。凡网站(含SNS社区公共主页、微博等网站账号)名称中含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等名称的官方网站(含SNS社区公共主页、微博等官方账号)必须经学校党委宣传部(学校网信办)审批并向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备案。校园二级网站必须在首页页面醒目位置处标明上外主页超级链接。
12.规范校园互联网接入管理。实行校园论坛、BBS实名制注册,建设校内信息交互平台,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加强对校内教室、电子阅览室、办公室、计算机中心等接入互联网的场所管理。任何单位在校园互联网接入或开展信息服务,须经网信办审批并向信息技术中心备案。校园互联网之外的其他网络接入校园必须经网信办审批并报信息技术中心备案。
13.建立健全校园互联网安全制度。不断完善互联网安全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和系统;进一步加强校园互联网内容审核、信息发布、系统备份、日志报告、IP分配等制度建设,提高规范管理水平;采取增加应用防火墙、数据存储异地灾备等必要措施,防止数据泄漏、篡改和丢失;通过各类冗余技术,提高重要信息系统和服务器、存储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视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病毒防护、恶意代码防范能力;定期对校园网进行扫描,督促各网站管理部门及时修补系统漏洞,提供网络版防毒软件供校园网免费下载使用,切实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保障。
四、进一步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
14.不断优化校园互联网思想文化阵地。推进高水平学术网站群(211学术网站群)、学风建设专题网站、网络视频公开课、学术报告专题网站、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大学文化专题网站(西索文景)、图片网站等建设。
15.不断提升校园门户新闻网站影响力。加强校园门户网站主页、新闻网的建设;推进各二级网站建设。
16.不断完善升级外文网站门户建设。适应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推进,积极开展英文、法文、德文、韩文、日本、阿拉伯文、西班牙文七语种版本外文网站门户建设。
17.积极掌握网络新媒体新应用新技术。推进学校微博群的建设,将学校官方微博打造成文化载体、沟通桥梁和传播平台。做好西索寓言、千研万语论坛的维护与管理。探索在人人网等SNS社区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18.深入推进上外易班建设与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把易班建设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开展网络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学校开展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
19.不断拓展网络文化建设的阵地和途径。建设网络文化特色项目,定期开展校园网站评选,举行校园网络文化节,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创新网络服务方式,创建学生事务、高雅艺术、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社团活动等具有上外特色的网络文化平台;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等网络文化工程。
五、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20.加强校园网络舆情汇集研判。密切关注与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通过网络了解和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建立健全信息报送、会商研判、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机制。
21.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建立校园突发事件网络通报机制、重大事件网络发布制度,提升校园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组织多层次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回应师生关切,引导师生在网络上理性讨论问题,合理表达意见。
六、提升师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22.开展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培训。结合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定期学校领导网络媒介素养专题培训,掌握网络媒介发展技术、科研前沿动态、实践教育成果、增加对网络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23.不断提升教师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将网络媒介素养做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设计针对性的课程,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24.切实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堂教学中设置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开展文明上网主题活动;坚持网上网下教育结合,提升网络守法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25.加大相关理论研究。探索与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共建模式,夯实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学理支撑;积极申报市级各类相关研究课题,以理论研究促进实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