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名采用《鲁迅日记》(二函廿四卷)的手稿集字,自1956年我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后一直沿用至今。
【光阴故事】“以鲁迅为邻”的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外与鲁迅是很有些缘分的,虹口校区对面那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园里正安放着鲁迅先生之墓。不仅如此,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其实首先是翻译家、语言文字学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他的创作。
鲁迅在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的日记里写到:“……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并邀玛理往上海大戏院观《Dubrosky》,甚佳。”这“甚佳”的影片翻译者是姜椿芳。
这部影片由普希金的小说改编而来,看片活动亦由姜椿芳组织。见鲁迅先生到来姜椿芳十分高兴,递上了为这次放映出版的纪念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的纪念册,介绍说,册子里有关普希金生平和作品的叙述,就是根据鲁迅所主编的《译文》月刊的资料编辑成的。姜椿芳并且告诉鲁迅,这部影片译名《复仇艳遇》,是国民党政府电影检查会一再挑剔而改变,才成了现在的片名。鲁迅带着愤慨的口气说,检查官就是要把作品的题目改得面目全非,让人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因为影片即将放映,姜椿芳匆忙送给鲁迅两张赠票,恳请他下次再来看电影。未曾料到,这竟成了鲁迅生前所看到的最后一部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姜椿芳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领导和直接支持下创办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正是今天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